💡 为何要用创作者驱动的产品种草来扩展触达
中国消费者对“体验”和“文化共鸣”的要求越来越高。正如 Xiaohongshu 的行业负责人所说,种草并非只是发帖,而是由真实用户灵感驱动的产品营销引擎,能同时带来即时转化与长期品牌价值(引用:Xiaohongshu 观点)。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的 Martin Barthel 也强调,UGC 是反映社会心态的活体镜子,应成为品牌洞察与创意的主要来源。结合这些观点,我们不能再把种草当作一次性流量买量,而应把它设计成闭环的消费决策路径:发现→验证→购买→传播。
ShareChat 在中国用户语境下(与 Xiaohongshu 等平台相比)更偏向社区和话题驱动的互动,这意味着品牌在寻找创作者时要更细致地考量“场景+人设”的契合度。本文面向在中国投放的品牌与代理,给出可落地的筛选、接触、发货与数据归因流程,帮助你把创作者种草做成可复用的增长发动机。
📊 平台与创作类型对比(种草效果视角)
| 🧩 Metric | 短视频种草 | 图文评测(长文) | 社群内口碑种草 |
|---|---|---|---|
| 👥 Monthly Active | 1.200.000 | 800.000 | 500.000 |
| 📈 转化率(示意) | 12% | 9% | 15% |
| 💰 成本感知 | 中 | 高 | 低 |
| 🕒 生命周期影响 | 短期拉量 | 中长期品牌资产 | 长期口碑 |
| 🎯 最适用场景 | 新品快速曝光 | 功能类/高价商品 | 复购与忠诚度建设 |
表格总结:短视频更擅长快速触达与试用刺激,图文评测在建立信任与长期转化上更有优势,而社群口碑(私域/群聊)虽然受众较小,但转化效率往往最高。品牌应根据目标(拉新/转化/长期价值)对创作类型做组合投放。
💡 深度解读:数据之外的“文化共鸣”
单看数据你可能会觉得“短视频投放最快”,但实际效果往往被文化匹配决定。WWD China 的 Lena Yang 提到,消费者把品牌当成自我表达的一部分,期待品牌理解他们的文化与个人故事。这意味着创作者不仅要有流量,更要能把产品放进日常叙事里:早餐桌、上班包、晚安护肤仪式,这类“场景化叙事”比单纯功能介绍更能刺激分享。
另外,种草的价值在于能同时触发“今天的转化”和“明天的品牌资产增长”(引用:Xiaohongshu 行业观点)。操作上,品牌应把种草看成一个闭环:先用低成本样品测试不同创作角度,再用数据决定复投与联合产品线;对高表现创作者,建立联名或产品反馈机制,把创作者变成长期产品共创者而不是一次性“带货机器”。
最后,来自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的观点提醒我们:UGC 不只是内容,更是洞察来源。把创作者产出的内容做成研究样本(关键词、痛点、未满足需求),能反向指导产品迭代与传播策略,这是真正把种草转化为业务增长的关键路径。
🔧 一步步:找到并激活ShareChat创作者
-
设定清晰画像与KPI
写出用户画像、使用场景和3个创作方向(展示、评测、对比)。把KPI拆为曝光/互动/落地转化3项,便于后续归因。 -
多渠道筛选候选名单
在ShareChat内用关键词与话题搜索,结合 BaoLiba 的创作者目录交叉验证粉丝与内容一致性。优先挑选近90天有产品相关内容的创作者。 -
分层邀约与样品策略
为不同层级设计差异化礼包:微KOL给小样+体验费,测评型给正式样品+稿费,头部谈联合IP或长期合约。初次合作以低门槛测试为主。 -
制定简单但明确的创作Brief
给出3个必有点(使用场景、真实体验、落地CTA)和3个禁忌,同时留出创作者发挥空间,尊重个人表达风格。 -
发货、拍摄与追踪流程化
建立发货表、确认单和短链/优惠码,拍摄后24–72小时内要求创作上线并提供原始素材用于二次投放。 -
数据归因与长期维护
用短链与激活码做归因,对表现好的创作者建立季度复投或联名机制,把他们培养成长期产品合伙人。
🙋 关于创作者种草的常见问题
❓ ShareChat 的创作者怎么比其他平台更容易找到?
💬 ShareChat 社区话题更集中,利用话题+场景关键词能更快定位到有产品表达习惯的创作者。结合 BaoLiba 的排名数据能进一步筛出活跃且真实的账号。
🛠️ 如果创作者要求过高预算怎么办?
💬 先谈小规模试水,把预算分成“内容费+效果奖”,用数据说话;对不可替代的创作者可考虑分期或联名方式分摊成本。
🧠 长期合作的最佳模式是什么?
💬 把创作者当作产品共创者:定期梳理用户反馈、邀请参与新品测试、共同做线上活动。这样他们的推荐更有说服力,用户也更信任。
🧩 执行建议:从一次性投放向“种草机器”进化
把创作者种草看成长期资产管理,而不是一次性买量。先用小样+短期试验锁定能讲故事的创作者,再把表现好的转入长期合作,结合可追踪短链与专属优惠码完成闭环归因。最后,不要忘了把创作者内容作为品牌洞察的原料,反向优化产品与话术,这样的种草才会可持续、可复制。
📚 延伸阅读
Here are 3 recent articles that give more context to this topic — all selected from verified sources. Feel free to explore 👇
🔸 Discover The Success Of Jikayi Village In China’s Sichuan Region, Where Eco-Tourism, Cultural Preservation, And Economic Growth Create A Thriving Global Destination
🗞️ Source: travelandtourworld – 📅 2025-10-25 08:19:59
🔗 Read Article
🔸 Lonely Planet Names Old Dubai Culinary Tours Among 2026’s Top Experiences
🗞️ Source: tempo – 📅 2025-10-25 08:15:35
🔗 Read Article
🔸 MultiBank Group and Khabib Nurmagomedov Launch an Exclusive Worldwide Multi-Billion-Dollar Joint Venture to Build the World’s First Regulated Tokenized Sports Ecosystem
🗞️ Source: financialpost – 📅 2025-10-25 08:24:25
🔗 Read Article
😅 顺便说一句… 想要更快找到合适创作者?
如果你在做 Facebook、TikTok 或其他平台的创作者合作,不妨试试 BaoLiba。我们把全球创作者按区域、类别、真实数据排名,帮品牌快速锁定目标人选。新用户可申请 1 个月首页推广,详情联系:info@baoliba.com。
📌 免责声明
本文综合了公开观点与AI辅助分析,旨在提供执行性建议与实务流程。具体合作模式与平台规则会随时间变化,请在实际操作前再次验证平台最新政策与创作者合约细节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