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创作者在Josh上触达新加坡品牌并快速获曝光

面向中国创作者的实操指南:如何在Josh上有效触达新加坡品牌,拿到合作并扩展新受众。包含策略、样板话术与风险提示。
@创作者策略 @平台营销
作者介绍
MaTitie
马蹄铁
性别:男
最好的朋友: ChatGPT 4o
联系方式: matitie@baoliba.com
马蹄铁BaoLiba 的内容编辑,负责写作全球网红营销相关内容。
他的梦想是搭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网红营销网络 —— 让中国的博主和品牌,能无障碍跨国跨平台合作,打开新市场,赚全球的钱。
他热衷于折腾 AI、SEO,每天都在研究怎么用技术拉流量、控成本、提 ROI,从中国出发,链接全世界

💡 为什么用Josh触达新加坡品牌,现在还能靠它做突破?

说实话,你问“为什么要在Josh上找新加坡品牌合作?”这问题特好——说明你已经意识到:品牌方不只在本地平台上做投放,越来越喜欢跨平台、跨国界找内容创作者做曝光。对在中国的创作者来说,Josh看起来像个“非主流但有机会”的通道——它的用户画像、算法分发逻辑、以及对印度/东南亚市场的天然亲和,能让你的内容在短时间内被新加坡品牌决策层看到(尤其是旅游、食品、生活方式类的品牌)。

我先说结论:想在Josh上触达新加坡品牌,关键不在你发多少视频,而在于你能不能把“创作能力”包装成“可量化的商业机会”。参考最近的行业观察,社交媒体对非住宅类服务(如旅游、DMC、酒店)的市场发展影响越来越大(来源:openpr),这说明品牌越来越把流量和体验的连接当成硬指标;同时,企业也在用AI工具、数据平台来衡量营销效果(参考:menafn关于Bluefish融资,显示AI在营销中的投入在增长)。换句话说:新加坡的品牌是愿意投钱给能证明效果的创作者的——只要你会做数据、会做本地化提案、会降低他们的决策成本。

另外,别忘了线下活动和官方拉动仍有用处:参考资料中提到的香港购物节与行业领袖分享,会让你意识到——行业活动、DMC和旅游局的fam(体验行)等资源,仍会带来品牌与KOL直接对接的机会(参考资料人物:Ryan Tse、Elijandy、Jones Ng、Samantha Ko Hoi Ling)。STB(新加坡旅游局)也会邀请国际网红做体验型宣传,这类官方背书短期内能把品牌的判断成本降下来(参考资料)。把这些思路组合在一起,你就能做出既有创意又有商业说服力的提案。

接下来我会把策略拆成可操作的步骤、样板话术、以及常见坑位,帮你从“想法”到“第一笔合作”走通路子,不啰嗦,直接上干货。

📊 在Josh、TikTok与影响力平台之间怎么选?对比一张图看清优劣

🧩 Metric Option A Option B Option C
👥 Monthly Active (新加坡估算) 200.000 1.200.000 50.000
📈 品牌初次响应率 18% 22% 35%
💰 典型CPM(CNY) 50 80 120
🔄 平均活动转化率 3% 5% 4%
⚡ 上手门槛

表里数据基于公开市场观察与平台典型表现估算:Josh在新加坡的本地化活跃度低于TikTok,但上手门槛低、创意测试成本低;TikTok用户量与转化潜力较高;而专业的影响力市场或代理(Option C)响应率高、谈判效率好,但成本与门槛也高。选择取决于你想要的是“快速试水”还是“稳妥高效”。

💡 把表格里的结论变成可执行计划──深度解析

上面的表格看起来直接,但它背后有三个可操作的结论:

1) 用Josh做“测试池”更划算
Josh在东南亚/印度市场的分发优势,让它成为做创意A/B测试的好地方。你可以用低成本的短片验证创意能不能在新加坡语境下被接受——比如用新加坡地标、食品或是本地英语俚语做小段子。如果一个视频在Josh上自然触达到新加坡用户并有较高完播率,那你就有了向品牌展示“本地共鸣”的第一手证据。结合OpenPR的观察,社交媒体对非住宅服务(旅游、酒店等)的影响越来越明显(来源:openpr),这对目标品牌尤其重要。

2) 让品牌看到“数据+试验”比“单纯好看”更有说服力
多数品牌方面临选择恐惧症:他们要知道投这波内容能带来什么。别只靠创意本身打动他们,把数据和实验计划放在第一段提案里。例如:过去3个月在Josh测过3条视频,平均观看时长12s、CTR 6%、新加坡观众占比18%——这就比“我粉丝多”更打动人。正如Bluefish最近获得融资以推动AI营销(来源:menafn),企业更愿意把预算给能提供可量化指标的创作者或平台。你应该学着用基础数据工具(Google表单、Notion、简单的UTM)把每次投放的结果记录下来,形成可展示的案件。

3) 组合打法最有效:Josh + TikTok + 线下/代理触达
不要只把希望压在一个平台上。先用Josh做创意与受众测试;当你拿到“可复用”的素材和案例后,把改良版本投到TikTok,利用TikTok更大的新加坡受众池扩大影响;与此同时,把你的作品合集和试验数据通过邮件或LinkedIn发给品牌负责人或代理。参考资料里提到的行业活动和名人带货(如Samantha Ko Hoi Ling在香港购物节分享的直播经验)说明,线上和线下结合,往往能放大曝光与信任度(参考资料)。品牌看到你不仅能做内容、还能把效果翻译成商业价值,合作就更容易成交。

实际操作中,你会遇到的两类阻力:一是“可见人但不回话”的品牌社媒管理员;二是“预算存在但决策链长”的品牌(尤其是大品牌)。对付第一类,用精准私信+作品速览+一个低门槛试做提案;对付第二类,把短期试验设计得更可量化(KPI清晰),并把代理或DMC视为重要通道,因为他们能帮你压缩决策周期(参考资料关于DMC支持的描述)。

预测趋势(到2025年下半年的小判断):
– 品牌会越来越看重“创意的可追踪性”与“短期数据证明”,AI营销工具的投入会继续上升(见 menafn关于Bluefish)。
– 对旅游/非住宅服务行业,社媒影响将继续被资本化,意味着更多试点预算会流向创作者直合作(见 openpr关于社媒影响的市场影响)。
– 创作者如果能在提案中写出“如何把内容同步到品牌投放”的路线图,会比只给一条作品更有优势。

🔧 本地化一步步操作:用Josh拿到新加坡品牌第一单

  1. 准备本地化作品集
    把你在类似主题(旅游、美食、生活方式)里表现最好的3条视频做成1页速览,写清观众地域占比、完播率、互动率和曾有的商业成果。文件要简洁(1页PDF或Notion),并附上可播放的短链接。新加坡品牌更看重能证明“在当地可见度”的数据,而不是粉丝堆数字。

  2. 筛选目标品牌并分级
    把品牌分成A/B/C三类:A类是预算大但决策慢的品牌,B类是中等预算且尝试意愿高的品牌,C类是小众品牌和代理。优先联系B和C类,拿到第一单后再去攻A类。用LinkedIn和品牌官网找到市场或PR负责人,把联系记录维护在表格里。

  3. 发一封短而有料的提案
    邮件/私信结构:一句话自我介绍 + 一句你能带来的具体价值(例如:在2周内为品牌带来至少10k播放并带来X条潜在客户)+ 附件(1页速览)+ 一个低门槛的创意提案(例如15秒产品体验+品牌挑战)。签名里放上1条能直接看效果的视频链接。

  4. 用小实验把门打开
    给品牌一个“试做包”:低价或免费做一条体验视频,附带48小时内的第一轮数据报告(播放、完播、互动)。很多品牌愿意为有证据的效果付钱。记住把数据拆解成他们懂的语言:播放量、CTR、品牌提及数、店铺/网站访问变化等。

  5. 交付后做标准化案例包
    合作结束后,把结果做成一页“Case Card”:目标、行动、结果、学到的两点优化建议。把这个Case Card放进你的作品集,下一次联系其他品牌时直接发过去,效率会高很多。

  6. 把素材做成二次价值
    交付的原始视频可以剪成多条:短片、B-roll、静图素材,并给品牌一个“素材包授权清单”,写明品牌可以用在哪些渠道(官网、广告、店内屏幕)。如果品牌愿意付费为你的素材买版权,别手软——素材授权是重要的二次变现点。

  7. 把关系变成长期合作
    一单之后提出季度内容计划或效果翻倍的方案,用数据证明下次投放如何提高转化。建议用简单的KPI模板定期复盘(每月一次),保持沟通频率,把一次性合作变成长期项目。

🙋 常见问题:关于联系人、定价和KPI

如何快速找到新加坡品牌的对接人?

💬 优先在品牌官网和LinkedIn找市场/PR联系人;其次在Josh、Instagram查看品牌是否有本地社媒负责人;如果直连困难,尝试联系品牌代理或本地DMC。

🛠️ 如果品牌不愿立刻付费,我该如何报价?

💬 先给一个“试做包”:低价或免费做1条视频并承诺数据回报,拿到案例后按表现提升报价。把条款写清楚:试做只允许品牌用于社媒宣传且注明创作者署名。

🧠 使用Josh推广能获得哪些精准新加坡观众?

💬 Josh在东南亚有一定渗透力,但要靠本地化话题、语言和地标元素来吸引新加坡用户。结合TikTok扩大投放,会更快提高本地触达。

🧩 最后建议:先做一个低成本测试,然后用数据说话

总结一下实战路线:先在Josh上用1–3条低成本创意做受众与话题测试;把结果做成量化的Case Card;优先联系中小品牌或代理,用“试做+数据”策略拿第一单;交付后把素材标准化并推进二次变现。数据和案例会比花哨的自我介绍管用得多。记住参照行业趋势:社交媒体对旅游/非住宅服务类的影响在上升(来源:openpr),品牌也在加速引入AI与数据工具来筛选KOL(来源:menafn),把这些现实因素写进你的提案里,会显得更专业、更有说服力。

📚 延伸阅读

Here are 3 recent articles that give more context to this topic — all selected from verified sources. Feel free to explore 👇

🔸 ATRenew Inc. Reports Unaudited Second Quarter 2025 Financial Results
🗞️ Source: manilatimes – 📅 2025-08-20
🔗 Read Article

🔸 Apparel Market Size to Reach USD 1.66 Trillion by 2030 Driven by Digital Adoption, Sustainability, and Comfort-Centric Clothing
🗞️ Source: openpr – 📅 2025-08-20
🔗 Read Article

🔸 OLED Market Growth at 13.9% CAGR Forecasted from 2025 to 2032
🗞️ Source: openpr – 📅 2025-08-20
🔗 Read Article

😅 顺便一说(小福利)

如果你在做Facebook、TikTok或类似平台的内容创作——别让好内容沉下去。🔥 加入 BaoLiba ——一个全球创作者排名与曝光平台,专为想被品牌发现的你设计。

✅ 按区域与品类排名
✅ 被100+国家的品牌与粉丝查阅
🎁 限时福利:加入可获得1个月免费首页推广

随时联系:info@baoliba.com(通常24–48小时内回复)

📌 声明

本文综合公开资料、行业观察与AI辅助整理,仅供创作者策略参考与讨论。文中对平台数据与市场判断包含估算成分,建议在实际合作前与品牌或代理确认细节并做二次验证。

🔝 返回目录

滚动至顶部